馬祖列島與海洋環境文化研討會 寫出馬祖人的歷史文化與情感
【記者劉秋月/南竿報導】由連江縣政府與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共同主辦之「馬祖列島與海洋環境文化研討會」,昨天在民俗文物館盛大登場,來自國內外多位學者在「區域研究」、「海洋環境」以及「文化資產維護保存」三個課題上,發表多篇與馬祖相關的學術論文,馬祖籍陳高志教授與游桂香女士,更從馬祖喪禮溯源與馬祖古地契中,寫出馬祖人的歷史文化與情感。
基於國際間對海洋環境、文化的重視,四面環海的馬祖地區當然不能置外於國際軌道,因此今年主辦單位以「馬祖列島與海洋環境文化」為主題,由臧振華、陳仲玉教授共同具名,邀請國內外有相關研究之學者提供其研究論文,如大陸浙江考古文物研究所、福建博物院、廈門大學歷史系、廣東考古文物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澳門博物館等機構考古學者、台灣考古學者,以及美國夏威夷大學、日本大學等學者參與,以國際學術論文發表之規格,希望馬祖能夠累積更多相關的學術界力量,將馬祖更讓世界都認識。
縣長楊綏生在致詞時表示,能把大家聚集在馬祖民俗文物館,是連江縣政府的榮幸,各位專家學者多來自島嶼型的地區,例如海南島、廈門島、東山島、香港、夏威夷群島、日本,島嶼雖有大小不同,但型態接近,各位學者的深厚研究成就,必然可提供我們學習借鏡之處;馬祖地區是屬於小區域型環境,資源有限,如何利用海洋、保護海洋和島嶼環境,讓資源永續為用,並使馬祖更能蘊育出優質文化,將更能提升人們對海洋環境保育的意識,並能落實於生活之中,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許多篇論文都與馬祖直接相關,馬祖籍陳高志教授的「馬祖喪禮溯源-以斂、殯為例」,既有古之凶禮影子,又有地域性的色彩,從「繪喜容」、「建壽域」到殯葬後的「虞祭」等,都有一套完整的儀節,而出殯入壙之時刻,每視海水漲潮而定的習俗,又呈現與內地不同的海洋文化內涵。他也表示,將馬祖喪禮與古禮做比較觀察,並非鼓吹復古守舊的殯葬儀式,而是讓大家理解,即便在馬祖,庶民婚喪喜慶之場景,也有吉光片羽的典雅古風。
而正在廈門大學攻讀博士的游桂香女士,也以馬祖女兒身分,提出一篇「另類文獻-馬祖古地契」,從自家一百多年前的古地契,提出過去馬祖人未有書寫權,他者書寫或外部紀錄形塑世人眼中的馬祖列島,唯有古地契屬於馬祖人自己書寫的紀錄,保留了那時代馬祖人對待土地的方式,雖然不再是所有權的證明,但卻成為另類文獻,透露出當時馬祖的社會經濟狀況、民間金融、村莊土地開發過程、鄰里互動的樣貌等,是不可多得的內部書寫資料,扣合在其他面向的馬祖研究,才能呈現出全貌。上述兩篇論文都有著馬祖人的情感,不管是文化或是土地,都曾經是馬祖走過的從前,相當獲得在場人士的迴響。
另一位雲科大林崇熙教授提出「古蹟保存的生命真實性-一個東莒的緣分」,將現行古蹟保存的問題提出,也反省應將古蹟視為活生生的生命體,而非以機械觀物性來看待古蹟。例如東莒大埔石刻框於涼亭內部地上,折損原本位於面海山坡大片岩盤的氣勢與格局,有損其文化場域質感,亦即若將懷古亭及左右兩座碑記移至上方公園保存及繼續使用,使大埔石刻之大片面海岩盤得以完整呈現,則原本之人、建築、自然及文化環境融合的文化場域質感得以彰顯。
其他如陳仲玉教授提出的「談馬祖列島的曲蹄族」、台大教授林俊全所提之「從地景保育談設置馬祖地質公園的推動」、臧振華教授所提「從馬祖的史前文化談南島語族的擴散」等,不管是歷史文化的痕跡發現,或是提供馬祖未來發展的參考,都對馬祖有不同程度的助益。
今天上午八點起民俗文物館仍有二個場次的論文發表,歡迎有興趣的鄉親踴躍前往聆聽,來自不同領域的專業學者齊聚一堂,為馬祖的學術研究累積貢獻,未來也藉由他們讓更多的人認識馬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