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講古(八)薰囝── 香菸/陳高志
發表於2011-06-22 馬祖資訊網
馬祖方言說「香菸」為ㄏㄜㄥˋ 兀ㄧㄤ(houŋ53ŋiaŋ31聲調說明請看末段。)漢字寫成「薰囝」。在古代,薰、燻、熏等字是義近音同的同源詞。所以馮愛珍《福州方言詞典》將它寫做「熏囝」,李如龍等《福州方言詞典》、林寒生《閩東方言詞匯語法研究》、北京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漢語方言詞匯》等皆寫做「薰囝」。雖然它們是同源關係,但是個人認為用「薰囝」是比較妥適的。這不是少數服從多數的問題,因為《說文解字》將「薰」解釋為:香草也。菸草的原料本來就是植物,所以用「薰」來表示那是順理成章的,《本草綱目》註解曾說:古人在祭祀時會用香草薰身體,以示對鬼神的尊敬。「薰」由薰染的香料變成吸食的嗜好品,有許多故事可說。
話說我國春秋初期,齊國有管仲和鮑叔兩個好朋友,他們為了不使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就相約各自投奔一個王室公子,以便將來可彼此推挽照應。不久,齊國果然出現政局混亂難以控制的局面;管仲追隨公子糾避難到魯國,鮑叔就跟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在君位爭奪戰中,管仲一箭射中小白的腰帶鉤,小白詐死,日夜兼程,捷足先登君位,他就是後來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的齊桓公。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時,齊桓公百般不願意接納,但是,在鮑叔分析利弊得失以後,桓公就欣然接受了,最後派人到魯國迎接他。《國語‧齊語》記載管仲回到齊國時,齊桓公以三沐三薰來迎接他。意思是:經過三次沐浴、三次薰香,後來就留下以「三沐三薰」或「三薰三沐」表示受隆重接待的成語。不過任何詞彙或成語都不能用字面的意思去瞭解它,「薰服」就是很好的例子,因為它是指歡場賣笑的女子。語意一旦約定俗成後,就不好去改動它了,否則就會出「罄竹難書」的笑話。
以上詞彙都容易理解,但是以「燻子」表示宦官太監,知道的人可能會少一些。據說受宮刑以後要用藥草去薰傷口,讓傷口早日收乾結疤。所以「燻子」、「燻腐」都是閹宦的代名詞。當年司馬遷寫<報任安書>時,他自稱受腐刑「下蠶室」。所謂「蠶室」,就是ㄧ種密閉的空間,古人醫學不發達,不知道有破傷風這回事,經驗法則告訴他們,把受宮刑的人暫時囚禁在蠶室中,能避免被感染,太史公受此屈辱,他說從此無顏上祖先墳墓。歷史上好像只有一個人自我閹割後進宮去當太監的,他就是明代的魏忠賢。他本是市井無賴,欠了賭債無力償還,只好自閹後進宮找機會。沒想到憑其混社會的經驗,立刻嶄露頭角,被拍馬屁的人稱為九千九百歲,只比萬歲的皇帝少一百歲而已。他淫穢後宮,陷害忠良,為日後武俠小說留下許多創作素材。我說他淫穢後宮,大家不要感到奇怪,明朝的皇帝允許宮女和太監結為假夫妻,他們也可以和一般人家一樣,可共同生活,彼此照顧,明朝歷史稱他們為「菜戶」。皇帝老爺之所以允許他們如此,是因為後宮佳麗遍地都是,而這些太監什麼事也不能辦,為了避免發生宮廷的社會問題,也只好特別通融了。
話題越扯越遠,我們還是再回到煙燻的話題上。人類在語意表達時,會有遷移、連想、引申等行為出現。口含煙草吞雲吐霧和對著某物噴煙,動作類似,所以閩東方言把吸菸叫「食薰」。漢高祖劉邦的太太呂后,把她的情敵戚夫人剁四肢,挖眼睛,用煙薰其耳,再強灌瘖藥,置之廁所,號為「人彘」(意思是:人豬。)嚇得漢惠帝因此生重病。《詩經》中曾記載先民用煙來燻趕老鼠。有一個「薰香求君」的成語出現在古代的越國,該國曾連續發生三位國君被人民所殺的紀錄,這使得繼位者視當國君為畏途。準國君只好逃到深山、躲進洞穴「避難」,百姓就放火煙燻,逼他出來即位,後來他只好搶天呼地、哭爹叫娘的說:「獨不可以舍我乎!」(你們為何不放過我)這個故事很有名,《莊子》、《淮南子》、《呂氏春秋》、《論衡》等書都有記載。
說到這裡,讓我想起一則童年往事。五十年前的馬祖,大家生活環境都不好,夏天受不了蚊子叮咬,大人會取一種針葉植物,燃燒後用煙來驅趕惱人的蚊子。這個植物的學名我不知道,只知道方言說ㄅㄛˇ ㄜˋ ㄋㄧㄢ(nian31。ㄋㄧㄢ也是陰上調,音值的高低如同方言的井、頂、鼎、買、等。希望有朋友能告知此植物的學名。)當時的鄉親,都是在太陽下山後開始燒草,有時煙會從屋頂瓦縫中冒出來。幼年的我以為是失火了,家母說那是「做ㄜㄥˋ兀ㄜㄥˇ」(ouŋ53 ŋouŋ21)。去年回馬祖做田調,發現又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即,ㄝㄧㄥˋ兀ㄜㄥˇ(eiŋ53 ŋouŋ21),ㄨㄥˋ兀ㄜㄥˇ(uŋ53 ŋouŋ21)和「 做ㄏㄜㄥˇ(houŋ21)」。人人各有所本,疑不能定,只好兼容並存以待智者。
※按:王建華校長網路回應,針葉植物學名叫「茵陳蒿 」。
◎資料來源:馬祖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