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講古(七)褪跣骹-打赤腳/陳高志

 

2011-06-03發表於馬祖資訊網


馬祖方言把打赤腳寫成「褪跣骹」,口語則說ㄊㄜㄨㄥˇㄐㄧㄢ 兀ㄚ ,tʰouŋ21 ʒian44兀a44(國語念不出來的朋友請參考國際音標,h是送氣符號。)褪的字義比較簡單,國語念ㄊㄨㄣˋ,意思是「脫掉」。跣的字義據《說文解字》說是:「足親地也。」說白話一些就是:腳不穿鞋襪,直接接觸地面。此字的反切為「此演切」。(請看文末的附註)

古人席地「跪坐」,故入屋內是要脫鞋子的。不知情的朋友以為台灣脫鞋子的習慣是日本殖民時留下的,殊不知日本的文化來自中國的隋唐,而隋唐的文化是我國代代相傳的結果。

古人於室內不脫鞋子的例子也是有的,《禮記‧少儀篇》說:「凡祭於室中,堂上無跣,燕則有之。」意思是說:在室內行祭禮時,為了表示對鬼神的尊重,穿著完整,此時可不必脫鞋子,至於敬老的燕禮仍然要脫。

有一句「倒屣相迎」的成語,其語意是表示主人待客之熱忱。它產生的背景就是脫鞋子的文化。因為主人回到家裡,脫鞋登堂時,鞋的頭部朝裡,鞋跟向外,當他聽到有朋友到訪時,來不及反轉鞋子就套著它,很急切的跑去迎賓,由此看來他的誠意是百分之百的,是不容懷疑的。

春秋時代的晉國,在晉文公駕崩以後國力逐漸走下坡,後來有一個稱晉靈公的,此人性格怪異,常在樓台上用彈弓彈射行人,他看到人們紛紛走避的奇怪樣子而感到興奮莫名。有一次,廚夫因為熊掌蒸得不夠爛而被殺,屍體裝在畚箕裡,然後叫一個女人搬出去。因為屍體的手腳露在外面,被路過的趙盾發現,因此,趙盾進宮面見國君加以規勸,希望他在行為上有所收斂。結果晉靈公口頭上答應,但是也產生暗殺趙盾的念頭。整個故事被搬上戲劇舞台,也拍了兩部電影,即,<趙氏孤兒>和<萬古流芳>。和我年紀相仿的馬祖朋友應該對此都不陌生,因為前者是黑白勞軍片,後者是黃梅調片,曾在地區電影院演出。(戲中的國君是晉景公,因為靈公已經被殺了。)

某日晉靈公約趙盾聚會喝酒,宴會上就暗藏殺機。趙盾的侍衛發現宴會場地鬼影幢幢,情勢非常詭譎,讓趙盾敬完該敬的酒之後,就急忙連拉帶拖的離開現場。當時來不及穿上鞋子,《左傳‧宣公二年》記載:「遂跣而下。」意思就是:光著腳丫子跑下來。

古代向別人請罪時,有負荊、肉袒等動作,有時也要脫鞋子。《戰國策‧齊策六》記載田單被譖,然後他是「免冠、徒跣、肉袒而進(宮)」。向國君解釋後得到諒解。國宴上脫鞋子還不夠,還要脫襪子。《左傳‧哀公二十五年》有一個故事:衛國國君宴請群臣。「褚師聲子襪而登席。」(不脫襪子登上席位)衛君向他表示嚴重的不滿,憤怒的左手叉腰,右手橫指褚師聲子叫囂說:「我要砍斷你的腳。」褚師聲子解釋說:因為我腳氣不好聞,怕別人聞到而影響食慾。當事者的解釋不被國君接受,嚇得他久久不得安寧,並且想逃難到國外避禍。

由上面故事看來,今人拍的古裝片,無論情節或是裝扮,都是有問題的。

(附帶一說,馮愛珍的《福州方言詞典》將「跣」的聲母注成ㄋ(n),這是口音腔調的問題。《廣韻》的音切為「蘇典切」,《集韻》是「此演切」。如果某地方的人音讀類似《廣韻》,因其聲母本讀ㄙ,講國語時因為介音的關係而變讀ㄒ,方言則不受影響。所以,ㄙ的聲母受前字的韻尾影響變讀ㄋ「n」。這就是「語流音變」的理論。假如大家對「語流音變」仍感疑惑,我建議用ㄧ個「風」字和「東南西北」配對構詞成「東風」、「北風」、「南風」、「西風」,然後用方言去念它們,從中去體會「風」字讀音的不同,原來是受前一個字的影響。所以,如果某地的音類似《集韻》,則要唸成ㄗ或ㄘ,再受前字韻尾的影響而讀ʒ。它是舌尖面的濁擦音,這個聲母國語根本沒有,它既不是ㄐ也不是ㄗ,它只出現在詞彙第二字的聲母發音時。如方言的「青菜」、「厝租」等。有人將它標成j 。語音的理論很難用文字來敘述,真恨不得到大家面前示範給你聽。

 

◎資料來源:馬祖資訊網

建議使用Chrome 瀏覽器 最佳解析度 1280*1024 監造者:連江縣政府教育局
地址:馬祖南竿鄉介壽村76號 Tel : 0836-22067 FAX : 0836-25582
URL: http://www.matsudialect.org/
COPYRIGHT (C) 2020 DESIGNER:KIWI MUSI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