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傳統工藝綱要 ─回憶百寶箱/文:林錦鴻
早期的先民生活以勞動為生,服裝講求實用簡樸,具有閩東地方風格,材質以麻、棉為主,線條簡潔素雅,色彩以紅、褐、青、藍為選擇,用色較為保守含蓄。常見的服飾類型有———
首服(帽子):素色的「瓜皮帽」,常出現各大廟宇遶境儀式當中,造型通常以多瓣形式來呈現。在文物館收藏的童帽中,有一件釘有一些蝴蝶銀片,特別值得說明,因為中古時期閩國王室的圖騰就是蝴蝶,這使表現一種高貴的象徵;我們從紅裙的繡花樣式與金簪造型中也可看到蝴蝶的流行。
衣服:早期讀書人因勞動較少,常穿著長衫或長袍;漁農工人為了便於行動,對樣式不太講究,則隨便穿上短衫短襖。衫是一種大袖單衣,早期馬祖人常以棉布作為材料。袍是成年男子的服裝,在正式的場合中,身著藍袍或黑袍,儀表相當莊重。文物館收集較多的為女用衣裳與童衣。
褲裳、裙:早期,一般馬祖男女大多穿著長褲,有時也搭配長袍,穿著套褲,又可稱綁腿褲。另外,清末馬祖婦女的百摺裙以素面為大宗,光緒年間(公元一八七五—一九零八年)的裙式中,有的婦女在裙子下部繡滿水紋,馬祖也可見到這種情況。戰地政務時期,婦女流行穿著粗布短裙,長度是過膝的。一直以來,馬祖婦女當家裡遇到喜慶時或是參加親友的正式場合,則換穿上紅色布裙。
圍兜與肚兜:以前的圍兜是婦女們穿著上一個很重要的配件,內層有暗袋,可放置零錢等物。肚兜是孩童或女性的私密服裝,馬祖地區多以紅色的為主。
足衣、履:鞋子方面,男子以布鞋最普遍。女子的布鞋「三寸金蓮」,「金蓮」是指纏小腳;目前我們見到現存的小鞋,都是早期婦女所留下來的。當家中遇上結婚喜慶時,早先婦女的紅鞋常在鞋梢加上碎花布,組合而成的裝飾風情,顯得美麗大方。而兒童所穿的貓形鞋不如說是虎形鞋,因為閩東與閩北地區山嶺多,古代中國南方有華南虎的存活,這裡的古閩越族一定接觸過老虎,不然馬祖民間,就不會有那麼多有關老虎創作的習俗,可以說先民對虎是又敬又怕的。因為這是轉化的結果,虎威猛心理上有去除邪靈與其他野獸的功能,所以在婦女創作鞋子時加以採用;由於創作的自由,所以造型上有的也像貓,甚至像兔子。
木器:材料大都選用福州杉木,傳統家具通常不上漆,保留福杉木的香味與原色,而木製鏡箱、燭臺等需要耐久的物品就上有褐色漆;從文物館新收藏的傳統織布機,可看出先民的巧思。其他器物類型還有書桌、長板凳、水桶、風箱、灶蓋等。還有,製作棺木出名的匠師,像牛角的陳金龍與塘歧的王鳳鳳老先生,他們的木工技藝都是全鄉知名的。
銅、鐵、錫器:馬祖的銅、鐵、錫器主要來自外地,文物館收集有如銅製燭臺,這是一直以來馬祖新娘嫁往夫家的嫁妝之一,另外還有銅製水煙壺、銅鎖和鐵製熨斗。
陶、瓷器:馬祖的陶、瓷器,主要來自福州地區,與西元一九四九年後的臺灣北部。文物館收集許多清代與之後的陶、瓷器。陶製箸籠上有的文仕聚會圖樣,充分顯示出先民心理上,期待下一代多讀書以有成就。
竹器:馬祖竹器通常都採編織而成,材料部分也採用馬祖在地生長的竹子,編組好的半成品,在上過透明底漆或者底油後,多以紅漆妝點。在文物館新收藏的竹器可以發現,也有用較寬的竹條,作為箱子的支架或底座,使整件器物結構穩固。
編器:早年居民多依賴漁業維生,手工編製品以竹編漁具最盛。編織出如箂、筐、魚籠、嬰兒床等。近年修補漁網成為專門技藝,牛角陳依嬌女士就是少有的女性補網藝師。
石器:馬祖就地可以取得石材,或者由從前由大陸運來,有花崗岩也由鞍山岩,文物館收藏許多定制漁網用的石球,一些常民用的大大小小的石硯。
歌本:收藏有哭調歌本、成人歌謠本。我們從這成人歌謠本的句子中可知,談及許多歷史人物,並富有文學趣味。
印記:材質多用木頭。文物館收藏的有私人的印章、政府學校機關的用印、各商家行號章;其中以各糕餅舖的製作糕餅時用的小印模最多,最特別的是有祝願漁獲豐收的閒章。
館內收藏多為婦女的日常金銀首飾,或是孩童佩帶的配件。以銀器為主, 花樣較為淳樸、耐看而且實用。在新收藏的文物中有一些鑲玉的髮簪較為高貴,還有珠花髮插、耳環、戒指、髮夾、手鐲與帽徽,或是一些孩童的配件如銀鐲、銀項圈、銀鎖鏈。
錢幣:文物館收集不少中央銀行的紙幣,而在收藏的臺灣銀行紙幣中呈現出在地的歷史特殊性,一張民國四十年印的直式五十圓,俗稱馬祖大花,是戰地政務時期限於馬祖地區使用的大鈔。其他還有孤山鄉臨時救濟卷、私人行號發行的「宏興利發行卷」、俗稱龍銀的民初銀圓、與零星銅幣與古錢幣。
雖然早期馬祖人生活簡樸、困苦,但是在街巷中曾流傳的老一輩傳統技藝,也能表現出一種親切的美感,值得我們好好探索。
◎資料來源:馬祖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