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起飛揚—馬祖藝文節】馬祖的「民國讀書伯」與「五四文藝節」/游桂香

 現今社會在眾多的紀念日或節日中「文藝節」已經被稀釋了,不再受到特別的重視,年輕一輩可能有些人還不知道有這一個節日,然而,它是中華文化現代化最重要的關鍵。1947年定下5月4日為文藝節是和「五四運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談起五四運動,很快就能想到胡適、魯迅、羅家倫、傅斯年…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他們喊出了自由、民主、科學、理性、思想革命、文學革命等口號,在全中國範圍內引起非常大的迴響。這個肇端於1919年反對日本侵略的政治運動,伴隨而來的文化運動,其醞釀的背景是清末民初知識份子對知識的反省和社會革命的行動,而展開的提倡科學、民主與白話文的「新文化運動」,不僅提振了國人科學精神,也促成了中國文學改革。
 其實,對日抗戰初期,5月4日是青年節,是1939年「三民主義青年團」成立之日,而3月27日是文藝節,是「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之日。1940年,遷至重慶的國民政府將青年節改為3月29日這天來紀念黃花崗烈士。1950年5月4日成立的「中國文藝協會」以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文化運動委員會為主體之組織,其成立宗旨為︰「本會以團結全國文藝界人士,研究文藝理論,從事文藝創作,展開文藝運動,發展文藝事業,實踐三民主義文化建設,完成反共抗俄復國建國任務,促進世界和平為宗旨。」瞧!多麼文藝的政治任務和偉大願景!協會當時有17個委員會︰小說創作研究、詩歌創作研究、散文創作研究、音樂、美術、話劇、電影、戲曲、舞蹈、攝影、文藝論評、文藝教育、民俗文藝、新聞文藝、廣播文藝、國外文藝工作、大陸文藝工作等委員會。此後,在每年的五月四日舉行各項文藝活動來紀念這一天。隨著社會改變,時至今日,抽離了政治意識,最終定位於文化、藝術的「文藝節」,連江縣馬祖藝文協會一定要紀念這個日子的。
 馬祖這個離岸島嶼社的會和文化的發展與「五四運動」、「文藝節」有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是不好討論的,但現在我們紀念文藝節的同時,回顧一下那個艱困時代的馬祖人,可想而知受教育的機會絕不普遍,社會上文盲的比例相當高。民國十幾二十年時,我父親作為兜隴(中隴)大家族子弟,在人家齋裡讀的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等等,稍涉一些四書五經,歐風美雨還未吹襲到竿塘馬祖,沒人讀過林琴南、嚴復等翻譯的「番仔書」。
 民國三十幾年時,絕大多數人在海上、田間討生計,少少數家境好的子弟被送到福州學堂唸書,家境次好的才能在人家齋讀書,至今,老人家稱小孩上學為「去齋」,放學為「放齋」,即因於此,新式「學校」至國軍進駐後才漸開始,上學就稱為「去學堂」,放學還是稱「放齋」。
 可那時候,張愛玲(和我父親同年出生)已寫成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小說和散文,名噪中國文壇,那精美洗練的白話文風格,至今尚無人能超越。民國三十幾年時,馬祖人家齋都讀些什麼書呢?三字經、千字文等童蒙讀本想必不能免,因那是識字的啟蒙書。沒了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在人家齋可以不教,然社會生活需用的「日用什字書」 、「什史文」(什即雜)就很有必要教了。下面幾張書影是民國三十七年的書本,連印刷本的還沒有,由學生毛筆手抄,老師批點的,從小楷字跡來看,這學習已是成熟階段了。開宗明義揭示什字書的用途「孔聖讀書不負人,有字隨身不求人,若能(?)那讀書幾載,把筆忘字許多人,故創什字居家用,器用什物寫分明,如有夆(奉?)筆心忘記,不必勞心與勞人,只向此書便時覽,方知有益世間人…」第一章講的是衣服類 ,之後分別為竹器類、木器類、硋(陶瓷)器類、鐵器類、銄銅類、錫器類、首飾類、蔬菜類、菓品彙、糕粿彙、魚名類、石器類、彩色類、書文(紙張)類、技藝類、五谷類、顏料類、宮室類、葷食類等共二十章,內容豐富,字句淺顯,許多我們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器物、品項都載在內。我還能用福州話讀出一些,仍有許多不知所指為何物(這就是少了圖片的問題)。書的最後還感念作者一番「作者艱難觀者易,須念勞心與勞神,祗(緣)有益居家用,不顧勞心故創成,二十章句已完成,下集七言什史文。」真的是不容易啊!內容的錯別字不少,也使用很多簡體字,所以簡體字不是中共所創,只是中共把它更規則化且強制使用。
 馬祖話「讀書伯」有二種意思,一種是稱真正有學問的讀書人,另一種則是反諷讀書不精的吊書袋者。我小時候有位學長每學期老是「不列名」,他媽媽提起他時總說「我家那個讀書伯」,初時以為他一定功課很好,有點敬佩,後來我升到二年級才知道不列名和讀書伯的意思。仔細看了這位民國三十七年的學生的手抄課本,他的老師是哪種意思的「讀書伯」?
 長久以來和父親之間的筆談(他耳背嚴重),文白互用還是必要的,不必寫太多字又能讓他懂我的意思,這就歸功於我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講解得很好,自己又對文言文多下了點功夫,否則就如胡適先生說的「念古文而不講解,等於唸『揭諦揭諦,波羅揭諦』,不解其意,全無用處。」這本有字無圖的便時覽性質的課本,對我們來說還真是充滿了「揭諦揭諦」。
 70年前馬祖的老師和學生是否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不得而知,現代人則應反思能為文藝節做些什麼,來喚起人們對那些時代的關注,對那些已然存在的影響的關注。
 (附記︰本文感謝林宜寶先生提供的手抄本)

 

◎資料來源:馬祖日報

建議使用Chrome 瀏覽器 最佳解析度 1280*1024 監造者:連江縣政府教育局
地址:馬祖南竿鄉介壽村76號 Tel : 0836-22067 FAX : 0836-25582
URL: http://www.matsudialect.org/
COPYRIGHT (C) 2020 DESIGNER:KIWI MUSIC ALL RIGHTS RESERVED.